王學進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0月22日02版)
  近日,包括李寧等院士、大學教授因陷入科研經費腐敗醜聞被查,科技投入問題再次成為社會熱議話題。據全國政協的一份統計材料:2013年,全國公共財政科技支出超過5000億元。與巨額投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我國真正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和大師級的科學家還鮮有出現。與此同時,由科技部、財政部共同起草的《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(專項、基金等)管理改革方案》已獲國務院批准。有專家稱,這一方案的出台,意味著我國科技投入的管理將出現歷史性轉折。(《第一財經日報》10月21日)
  早在2011年12月,《中國青年報》發表的文章披露,高校科研經費數額巨大而監管形同虛設,截挪侵占、虛報冒領現象非常普遍。文章見報後,引發各界熱議,呼籲加強對科研經費的監管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高校科研經費被亂花的話題再次為代表委員熱議。一時間,科研經費成了“唐僧肉”、科研項目等於自動提款機的說法成為全社會關註的熱點。
  上述報道之所以再次刺痛公眾的神經,是因為新華社首次公開了去年的全國公共財政科技支出超過5000億元,比1978年的52億多元增長了近100倍,結果引出這樣一句驚天之問:巨額的科技投入到底流向了哪裡?中國科協一項調查顯示: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占約四成,這意味著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。人們擔心,其中不少經費會流入李寧之類的項目負責人的腰包。
  一年5000億元的科技投入,已經超過了2013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的4132.45億元,足見國家大力發展科技事業的決心之大,但事與願違,巨額投入反而“造就了”李寧等科技領域的諸多“蛀蟲”。這讓人痛心疾首。
  令人欣慰的是,以上述《方案》的獲批為標誌,我國已經開啟了科技投入管理體制的改革。從《方案》確定的五項改革原則看,一是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,二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,三是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,四是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關係,五是堅持公開透明和社會監督,每一條都切中時弊,大方向完全正確。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將細化後的原則措施加以落實。
  以第五條為例。堅持公開透明和社會監督,兩者缺一不可,監督必須建立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。鑒於科研領域的高度專業性以及小眾化,兩部委在堅持公開透明的同時,尤須完善監督體系。以對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來說,包括:對部門計劃的項目負責人及其所在單位的監督,主要是對項目執行的財務狀況進行必要的審計,監督經費使用的合法性、合規性,審查所開支的款項是否符合規定;對經費使用過程存在的問題,要給出必要的建議,問題嚴重的,將訴諸法律予以處分。
  針對現狀,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會的宏觀監督、科技教育管理部門的日常監督和審計部門的事後監督體系,確保科研經費事前、事中和事後的全過程監督。監督對象不局限於科研經費使用單位和個人,還應包括科研經費管理部門。監督內容除了科研經費分配、使用情況,更應註重對使用效果的監督和評估,以此形成全方位的監督體系。只要這條能得到細化和落實,科技經費腐敗現象當能得到有效遏制。  (原標題:別讓巨額科研經費流入個人腰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w08awpnm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